數字化3D石雕之石像生

——文物3D建模案例

碰海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

      石像生作為古代的一種代表性的石雕石刻藝術,曆經千百年還能保持本來的樣子。在當今的3D數字時代,石像生又在網絡上“活”起來了。

 
 

模型A  石像生(元明時期文物)的3D數字模型。可交互操作該模型

       石像生是古代陵墓前安設的石人、石獸的統稱,又稱“翁仲”。石像生開始于秦漢時期,此後曆代帝王、重臣沿用不衰。

       關于翁仲一名,來源于秦朝的大力士阮翁仲,他曾征服匈奴有功。翁仲死後,秦始皇特制他的銅像立于鹹陽宮司馬門外。匈奴人來鹹陽,見到銅人,竟以為是活着的阮翁仲而逃遁。此後人們便把宮阙或陵墓前的銅人、石人稱為翁仲。司馬貞的《索隐》雲:“各重千石,坐高二丈,号曰翁仲。”  

       石獸放置在墓前是從漢代霍去病墓開始的。《史記·霍去病列傳》載:“冢上有豎石,前有石馬相對,又有石人。” 唐宋時期的石象生中又增加了文臣武将、侍女等造象。北宋末年形成了以軸線為對稱分布的石像生。

      元明清之際承襲了北宋這種風格。明代的《明會典》記載:“公侯和一品、二品官為石望柱、石虎、石羊、石馬、石人各一對,三品官減去石人一對,四品官為石望柱、石馬、石虎各一對,五品官為石望柱、石馬、石羊各一對,六品以下不準設置石像生。” 清代基本上是沿襲明代之制。

Odoo CMS - 大圖

圖1  石像生模型A的原始照片,拍攝于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

      在曆朝曆代,石像生都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标志。石像生或立或卧在須彌座上,須彌座雕刻着錦袱、石榴、卷草等圖案,也有驅邪、鎮墓的含義。模型A就是一個有代表性的石像生,現存于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(見圖1)。這個石羊的特點是巧妙利用了石材的天然紋理,形成動物的皮毛,有惟妙惟肖的感覺。

      要在網絡上展示這種惟妙惟肖,僅靠圖1這樣的照片還是不夠生動。而利用模型A這樣的3D展示顯然是更理想的方式,從各個角度觀察石像生,就像“活”了一樣。

      模型A的獲取其實很簡單,我們用普通的手機拍攝若幹張圖1這樣的照片,整個拍攝過程不到一分鐘,然後把這些照片導入雲端的3D自動建模系統,就可自動生成石像生的數字3D模型;再經過對底部須彌座的簡單處理,就得到模型A的樣子。

Odoo CMS - 大圖

圖2  模型A的三角網格

      模型A其實是個簡化版的3D模型,便于網絡傳輸和浏覽,該模型的三角網格分布如圖2。原始的數字3D模型分辨率很高,可以支持3D打印等應用場合。 

參考資料

[1] 石像生 - 百度百科,https://wapbaike.baidu.com/item/石像生